總網頁瀏覽量

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

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詩一首

作品原文


  春風取花去,酬我以清陰。   
翳翳陂路靜(1),交交園屋深(2)。   
床敷每小息(3),杖履或幽尋(4)。   
惟有北山鳥(5),經過遺好音(6)。[1]

作品注釋


  (1)翳翳:樹蔭濃暗的樣子。陂:池塘。   


(2)交交:樹枝交接覆蓋的樣子。園屋:庭院、房屋。深:幽靜深邃。   

(3)床敷:床鋪。每:每每,常常。   

(4)杖履:拐杖與草鞋,這裏指穿草鞋,拄拐杖。或,有時。幽尋,探尋風景之勝。這兩句是說,常常無事休息,有時又上山看看風景。  

(5)惟:唯。北山:即鐘山。   

(6)遺:贈送。好音:美妙的叫聲。[2]

作品譯文

  晚春的風把花吹落了,處處綠蔭。山上的路護著濃蔭,半山園的林屋一片鳥聲,十分幽靜。有時設椅小坐休息,有時扶杖穿著草鞋探尋美麗的風景。當北山上的小鳥經過時,聽聽鳥兒美妙的叫聲。[3]

  半山,在江蘇江寧。由縣東門到鐘山,這裏恰好為一半路程,故稱作半山。作者力行新法失敗後,晚年退居江甯,並於元豐年間(1078—1085)營建半山園,自號半山。這首詩表現了他隱退生活的一個側面。  起首二句至為奇妙,寥寥十字,摹盡春色的變化,顯示了一幅綠肥紅瘦的景象。常人寫紅花凋謝,會有惋惜之情,而使詩歌染上一層淡淡的哀愁。此詩卻不然,詩人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表達,所以在他筆下展現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。春風是無法“取”將花去的,但若沒有這個“取”字,就不能形象地表現自然景象之變換;春風也不會“酬”與清陰,但若沒有這個“酬”字,就不能體現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懷。若無此二字,詩人的達觀,春風的和煦,就不能躍然紙上了。  

春風慷慨賜與清陰,詩人於是盡情去欣賞。所以三、四句以“清明”為本,稍作敷展。“翳翳”,是形容樹木茂密的狀貌,“交交”,則是形容樹木相互覆蓋交加的樣子。只見那小路沿著山坡在茂密的樹林中蜿蜒曲折,伸向遠處,一片靜謐,在蔥蘢的深處,園屋隱約可見。這兩句寫靜,略有唐人常建“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”(《題破山寺後禪院》)的風味。然而常建的詩是禪寂之靜,此詩用了“翳翳”、“交交”,顯得更有生意。  

五六句筆鋒一轉,順勢推出主體形象。床敷,即安置坐具,杖履,指扶杖漫步。二句截取兩個生活片斷來刻畫半山園主人的風神。或居家憑幾小憩,或尋幽拄杖獨行。兩者雖是一靜一動,但同樣表現了詩人恬淡安寧而又欣然自樂的心境。  在此寧謐的氛圍裏,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,抬頭看去,原是北山一鳥,掠飛而過,留下一片“好音”。這兩句極富韻味。北山即鐘山,六朝時周顒曾隱居於此。此時的北山,除了詩人獨步尋幽之外,杳無人跡,只有聲聲鳥鳴,偶爾來慰其岑寂。詩人在平夷沖淡的外表下,懷孤往之志、舉世無人相知的感慨顯示於言外。前人評價說:“寓感憤於沖夷之中,令人不覺。”

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

蘇東坡 詞 <八聲甘州> [寄參寮子]

[ 有情風雨萬里捲潮來 , 無情送潮歸 . 問錢塘江上 , 西興浦口 , 幾度斜暉 ?


不用思量今古 , 俯仰昔人非 , 誰似東坡老 , 白首忘機 .

記取西湖西畔 , 正春山好處 , 空翠煙霏 .

算詩人相得 , 如我與君稀 , 約他年東還海道 ,

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, 西州路 , 不應回首, 為我沾衣 。

 蘇東坡 詞 <八聲甘州> [寄參寮子]



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

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《秋登蘭山寄張五》

《秋登蘭山寄張五》




作者:孟浩然



北山白雲裏,隱者自怡悅。



相望始登高,心隨雁飛滅。



愁因薄暮起,興是清秋發。



時見歸村人,沙行渡頭歇。



天邊樹若薺,江畔洲如月。



何當載酒來,共醉重陽節。











【注解】:



1、薺:野菜名,這裏形容遠望中天邊樹林的細小。



2、重陽節:舊以陰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,有登高風俗。







【韻譯】:



面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,



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。



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,



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。



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,



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。



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,



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。



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,



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。



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裏來,



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。







【評析】:



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,懷念舊友的詩。開頭四句,先點自悅,然後登山望張



五;五、六兩句點明秋天節氣;七、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;九、十兩句,寫遠望所見;最後兩句寫自己的希望。



全詩情隨景生,以景烘情,情景交融,渾為一體。“情飄逸而真摯,景情淡而優美。”詩人懷故友而登高,望飛雁而孤寂,臨薄暮而惆悵,處清秋而發興,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。“愁因薄暮起,興是清秋發”,“天邊樹若薺,江畔洲如月”,細細品嘗,夠人玩味。




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

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

節錄魯相史晨祠孔廟奏銘


 唐·杜牧山行詩一首




  唐·杜牧

  遠上寒山石徑斜,

  白雲生處有人家。

  停車坐愛楓林晚,

  霜葉紅於二月花。


  註釋:

  1.杜牧(803—852),字牧之,京兆萬年(今陝西西安)人,唐代文學家。杜牧的關於寫景抒情的小詩,文詞清麗生動,意境簡明爽朗。其詩在晚唐成就較高。後人稱杜甫為「大杜」,稱杜牧則為「小杜」。杜牧與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,被人稱為「小李杜」。


  2.山行:在山中行走。

  3.寒山:指深秋時候的山。

  4.徑:小路。

  5.白雲生處: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。



  6.坐:因為;由於。

  賞析:

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,以楓林為主景,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、艷麗的山林秋色圖。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,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。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。路是人走出來的,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,寒山蘊含著生氣,「白雲生處有人家」一句就自然成章。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,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,那麼晚了,我還在山前停車,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,勝於春花的楓葉。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,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,讓人心醉,使人豪爽向上。

秋風引(唐・劉禹錫)








何處秋風至,

蕭蕭送雁群。

朝來入庭樹,

孤客最先聞。





翻譯:

是那兒吹起了蕭蕭的秋風?它送去了陣陣雁群,早晨的秋風,吹動了庭中的樹木,作客在外的遊子,總是最先察覺到

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

李白送汪倫詩一首






後來,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,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,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。那時,所有知道李白的人,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:喝酒和遊歷,只要有好酒,有美景,李白就會聞風而來。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信:

“李先生喜歡遊玩賞景嗎?我們這裡有十里桃花。李先生喜歡喝酒嗎?我們這裡有萬家酒店。”

李白接到這樣的信,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。一見到汪倫,便要去看“十里桃花”和“萬家酒店”。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:“桃花是我們這裡潭水的名字,桃花潭方圓十里,並沒有桃花。萬家呢,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,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。”李白聽了,先是一愣,接著哈哈大笑起來,連說:“佩服!佩服!”

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,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。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,群山環抱,重巒疊嶂。別墅裏面,池塘館舍,清靜深幽,像仙境一樣。在這裡,李白每天飲美酒,吃佳肴,聽歌,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,一天數宴,常相聚會,往往歡娛達旦。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。因此,他對這裡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。他曾寫過《過汪氏別業二首》,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、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。

李白要走的那天,汪倫送給名馬八匹、綢緞十捆,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。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,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,船正要離岸,忽然聽到一陣歌聲。李白回頭一看,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。主人的深情厚誼,古樸的送客形式,使李白十分感動。他立即鋪紙研墨,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:


李白乘舟將欲行,忽聞岸上踏歌聲。

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。


這首詩比喻奇妙,並且由於受純樸民風的影響,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樸平實,更顯得情真意切。


《贈汪倫》這首詩,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,桃花潭也因此成為遊覽的勝地。為了紀念李白,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“踏歌岸閣”,至今還吸引著眾多遊人。

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

高適醉後贈張九旭




譯文:

世上漫相識,此翁殊不然。興來書自聖,醉後語尤顛。

白髮老閒事,青雲在目前。床頭一壺酒,能更幾回眠。



張旭,以狂草書法藝術卓著,任性豪放,不拘細節,好酒嗜書,

大醉時呼叫狂走,甚至「以顱墨而書」,時稱「張顛」。

唐文宗時,以李白歌詩,斐旻劍舞,張旭草書為三絕。






網路書法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