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

杜牧山行詩


山行


杜牧

遠上寒山石徑斜,白雲生處有人家。

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於二月花。

【作者簡介】

杜牧(公元803 - 852) 字牧之,晚唐大詩人,後人稱“小杜”(以別於杜甫)。其詩文多指陳時政,寫景抒情的小詩中有不少清麗生動的作品。有《樊川文集》。



【字句淺釋】



解題:這是作者寒秋之時遊山後寫的秋景詩。石徑:山間用石板、石塊鋪成的小路。生:這個字也有寫作“深”的。坐:因為。晚:晚景。

【全詩串講】

一條石塊鋪成的小路,寒秋中傾斜著送我上高山。

那種地方竟然有人家,深居在那繚繞的白雲之間。

因為喜愛這裡的晚景,我把車停在了一片楓林前。

那經霜的楓葉紅爛漫,勝過了二月的春花正爭妍。


【言外之意】


秋天是詩人們登高望遠、即景抒情的季節。許多詩人都會觸景傷情、悲秋滴淚。但作者卻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,讓人體驗到溫暖的春情,使人意識到一片蕭條中仍有勃勃生機。

在一片蕭疏中看到即將展現的美景,在千難萬險的絕境中看到希望的來臨,這就是遠見和智慧的眼睛。

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

靖節先生飲酒詩一首

飲酒詩之五   晉.陶淵明

結盧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

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

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

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

此還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

翻譯:辭官歸隱後,我並沒有離群索居,依然定居在人世間;唯一不同的是,不再有官場中人打擾我清靜。你問我是怎麼做到的,其實也沒什麼祕訣。只要此心能遠離名利的紛擾,不管住在何處,都能保有一分寧靜。走到東邊的籬笆旁,我採摘菊花,無意中抬頭看見南邊的山嶺,覺得一切都那麼地自由自在。山嶺自由自在,我也自由自在。那山的雲霧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下,是如此地怡人;飛鳥成群結隊地飛回山裡,也是一派優閒。此情此景使我感受到一種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趣;只是這種意趣只能自家體會,沒辦法說與別人來分享。


題解:結廬在人境選自陶淵明集飲酒第五首,題目取其首句而訂。抒寫歸隱田園後,袁離名利、悠然自得的心境。飲酒共二十首,都是詩人酒後抒懷的作品,寫於辭官歸隱以後。


賞析

這首詩,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,突出地表現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,是陶淵明詩中著名的詩篇之ㄧ。前半部份,著重敘說「心遠地自偏」的道理;後半部份,集中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。

起首四句,詩人自述高蹈絕俗的真隱心境。他歸隱田園是為了脫離官場,不願以愛丘山、愛自然的本性,去適應世俗、去換取富貴。正因如此,所以他能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」,並深刻感悟到「心遠地自偏」,也就是「境由心生」的理趣。

「採菊東籬下」四句,是寫陶醉自然的樂趣,展示了物我合一的化境。詩人由偶然舉首而見南山,也極自然地發現夕照下的山嵐無比優美,而結伴回巢的飛鳥又是那麼的自由自在。這種無拘無束的情境,正是詩人悠然淡遠心境的投射;展現了人與自然和協ㄧ體的真善美。

末兩句,點出全詩意趣在一「真」字。詩人從自然的「真」中,妙]悟宇宙人生的真諦,其餘辨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。如此「只可意會,不可言傳」的境界,也給讀者留下了探勝不盡的言外之趣。

資料來源:奇摩知識

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

李白下江陵詩

下 江 陵 李白

朝辭白帝彩雲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。

兩岸猿聲啼不盡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

題解:

詩是寫景的。 這首詩大約是乾元二年(759年)春,李白流放夜郎,行至白帝城(在今四川奉節縣白帝山上)遇赦,將還江陵(今湖北江陵)時作。這首詩應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還時所作。

唐肅宗乾元二年(759),詩人流放夜郎,行至白帝遇赦,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。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,水急流速,舟行若飛的情況。
首句寫白帝城之高;二句寫江陵路遙,舟行迅速;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;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,點明水勢如瀉。 全詩鋒棱挺拔,一瀉直下,快船快意,令人神遠。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: “驚風雨而泣鬼神矣!”

文字敘述來源:奇摩知識

對聯

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

王維相思詩

相思 是 王維 作的嗎?




  淺析<王維. 相思> 撰文:辛摩



  一, 前言:



  《唐詩三百首》中收錄王維所作之相思,人人皆會背頌,但很少人會問,紅豆是何時發枝?詩中提到的”君”是指何人?還有此詩真的是王維所作的嗎?



  二,源起:



  故事要從《雲溪友議》這本書說起.

《雲溪友議》是唐代的筆記小說集,撰者唐‧范攄(生卒年未詳),既然是小說,書中所記客觀的說祇能參考而已。《雲溪友議》中記載天寶年間唐代樂師李龜年因

安祿山亂,奔迫江潭,在湘中采訪(坊)使酒筵上歌唱「紅豆生南國 秋來發幾枝 贈君多采擷

此物最相思」……在座莫不南向慘然。並說此詩是王維所作,真假無人能知。



  *《雲溪友議》還有記載杜甫於安祿山亂,避至江南巧逢樂師李龜年贈其一詩「岐王宅裏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值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」,真假亦無人能知。



  接著,到了宋‧洪邁《萬首唐人絕句》中變成「紅杏生南國 春來發故枝 勸君休采擷 此物最相思」,到了元代,吳興凌氏一族套版印刷的《王摩詰詩集》中,將此詩名為江上贈李龜年(可能是誤以為是王維贈李龜年於江潭)



  「紅豆生南國 秋來發故(一作 幾)枝 贈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」



  明清未刊稿彙編‧《全唐詩稿本》也有此詩



  王維.相思 「紅豆生南國 秋來發故(一作 幾)枝 願(紀事作 贈)君多采擷(一作 勸君休采擷) 此物最相思」



  清聖祖御定《全唐詩》卷一百二十八 列為王維作品



  最後 清‧蘅塘退士《唐詩三百首》編相思於五言絕句, 列為王維作品



  「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」



  各家刻本雖仍有出入,但大致都以上列之詩句為標準,流傳至今。



  三,結論:



  筆者對相思為王維所作非常懷疑,有可能是唐.范攄,或是另有他人,由於資料有限,在此不便作推論。可以確定的是,相思,是為思念故國感嘆戰亂所作之詩,也被認為是首情詩,詩中提及的紅豆有人說是相思樹種子,有人認為是雞母珠。



  但是相思子並不是相思樹的種子, 雞母珠雖然也能做飾品卻有劇毒,所以比較可能的是紅豆樹(Ormosia hosiei Hemsl.et

Wils)或孔雀豆(Adenanthera Pavonina),唐朝人常將之鑽孔成珠串,製成飾品,最常為戀人互贈定情用。



  參考文獻:


    
http://www.kepu.net.cn/big5/lives/banna/orchistree/tre01.html





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

王維山居秋暝詩

山居秋暝 王維


空山新雨後,天氣晚來秋。

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。

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。

隨意春芳歇,王孫自可留。



【作者簡介】



王維(公元700─761)字摩詰,盛唐大詩人、大畫家兼音樂家。其詩體物精微,狀寫傳神,清新脫俗,獨成一家。他和李欣、高適、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 “王李高岑”,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;和孟浩然合稱“王孟”,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。至於“禪詩”,他更是古今獨步。蘇軾稱他“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”。



【字句淺釋】



題解:這是唐詩中的山水名篇,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著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。暝:日落,傍晚。竹喧:竹林裡傳出喧嚷的聲音。浣女:洗衣服的姑娘。漁舟:打魚的小船。隨意:任情適意,隨便。歇:盡,消失。王孫:原指貴族子弟,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。這裡是作者自稱。



【全詩串講】



山中空蒙人跡罕到,一場雨剛下過不久。

秋天的傍晚,山中的景緻真是美不勝收。

明朗的月光,從松林的樹陰間撒照地上。

清冽的山泉,在山石上自由地淙淙瀉流。



竹林裡笑語喧嘩,洗衣的姑娘們往家走。

亭亭的碧荷搖動,順流下來一隻小漁舟。

春天的花兒謝盡了,我卻很任情而適意。

如此美好的地方啊,我真要在這裡居留。



【言外之意】



此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,以自然的美來表現詩人自己人格的美;以帶有詩意的圖畫形象地表現詩人自己心目中追求的生活美。從淺層看,作者的彩筆在畫山水;從深層看,則是通過山水的描繪來寄概言志。內涵豐富,韻味雋永。



山雨初霽,萬物清新。松林明月,偶或松濤低吟;石上流泉,時時淙淙如琴。竹中喧嘩,可見姑娘們天真無邪、無所顧忌;蓮動舟來,想像打魚人悠然自得、適意舒心。在這樣的地方,山美水美人也美。沒有塵世間的苦苦勞心,沒有官場中的營營競爭。沉浸在自然的美中,人的身心也必然逐漸地美化,難怪作者產生了出塵隱居的念頭,要讓身心永遠沉浸在這種自然美中。



《楚辭﹒招隱士》說:“王孫兮歸來,山中兮不可久留!”而作者的感覺恰恰相反,要想永遠留下去。可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是能有很不同的結論的。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結論都和他追求的目標直接相關。希望享受自然之美、通過自然之美來陶冶心靈,使自己的心變得純樸自然,脫離塵世中那種“心苦”的狀態,他必然就希望隱居山林;希望升官發財、追名逐利,再美的山林他也難以久留。



網路書法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