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

王維**芙蓉樓送辛漸詩70cmx135

寒雨連江夜入吳
平明送客楚山孤
洛陽親友如相問
一片冰心在玉壺

唐布袋和尚偈語 35cmX135

唐布袋和尚偈語
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
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

對聯**春深三月燕方乳...35cmX135X2.


春深三月燕方乳雨足一犁牛正忙

習篆50cmX30cm

鶴壽

臨劉墉書法40cmX95cm

樵者:『雲際依依認舊林,斷崖荒草路難尋。西山望見朝來雨,南澗歸時渡處深。』

臨王羲之**蘭亭序35x135x4


王羲之與蘭亭序
  王羲之是中國享有盛名的書法家,最有名的作品是蘭亭序。唐太宗以後,蘭亭序已成為讀書人寫字必習的範本。蘭亭序的摹本、刻本之多,為古今之冠,更有不少人寫文章專門討論這帖。有史以來,從沒有第二件書跡如此受到重視的。  中國古來就有「修褉」的風俗。每逢春花三月,蘭蕙送香的時候,古人就採取百花香草,洗澡潔身,祭神歡宴,以避災禍。「修褉」原來在每年三月上巳(ㄙ)日舉行,魏晉以後,固定在三月三日,從潔身祭神,洗除不祥的原意,又逐漸轉變為玩賞景物,飲酒作詩,臨流聚會的「野宴」大會。參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的溪水兩旁,司令的人斟酒一杯,放入溪水漂流,看溪水把酒杯沖到那個人的面前,他就拿起杯來喝酒,喝完後要作詩一首。從杜甫的麗人行「三月三日天氣新,長安水邊多麗人」詩中,可推想當時熱鬧的情景了。  西晉末年,胡人劉耀、劉淵相繼攻陷洛陽、長安,懷帝和愍帝被擄走了,晉朝王室遷到建康(今南京),王、謝等大族,紛紛渡江,於是浙東一帶,人物會萃。話說穆帝永和九年(西元三五三年)三月初三,三十三歲的會稽內史王羲之和太原孫統、孫綽,廣漢王彬之,陳郡謝安,高平郗曇,太原王蘊等父子輩四十一人,在會稽山陰的蘭亭,舉行修褉禮,各詠四、五言詩。雅集行將結束時,眾人公推王羲之作一蘭亭序雅集的序文。王羲之當時已有幾分醉意,拿起鼠鬚筆,在蠶繭紙上面,頃刻寫就,文章和字均為一時之冠,人們推為千古傑作。  「蘭亭集序」文風清秀、語語珠璣,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,更珍貴的是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之顛。此序共二十八行、三百廿四字,字字「天馬行空,遊行自在。」凡重覆的字,寫法各不相同,如五個「懷」字、七個「不」字,不同的位置,不同的表現,都依類賦形,千變萬化。其中「之」字多達二十字,有的如楷書工整,有的似草書流轉,但都大小參差,千姿百態,令人讚歎不已。王羲之酒醒後,連日再寫幾十本,總覺不如第一次寫的,因而更加珍惜,秘藏在家裡不輕易示人,並且囑咐子孫,妥善保存,做為傳家之寶。

唐高駢**夏日山亭詩一首50cmX30cm


對聯**傳家有道惟存厚..35cmX135X2


王維相思詩一首45cmX70cm

王維<相思>:「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。勸君多採擷,此物最相思。」

臨黃山谷書法35cmX135


臨後漢隸書**石門頌90cmX45X2


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

賀縣府盧主任秘書志輝就職135CMx35x2


如意35cmX135cm


反白隸書45cmX70cm


對聯**佛境本無我45cmX15


蘇軾--念奴嬌


大江東去呂光浯一生書藝念奴嬌
記者張建騰/專訪報導
下湖書法家呂光浯在車庫的壁上寫下了蘇東坡的「大江東去」,與一旁關聖帝廟裡的對聯相映成趣。詞與聯所歌誦的,都是三國時代的一流人物|周瑜和關羽。 金湖鎮的下湖村又名「霞湖」,村內有一座關聖帝廟,廟裡的楹聯,是由臺灣北、中、南三地的關廟蒐集而來,經呂光浯書寫之後,再由匠師刻就。 關聖帝廟裡的對聯分別是「關聖春秋忠義,高名傳萬世;帝君金闕浩氣,威靈鎮九天」「義薄雲天,百世清名登史冊;志昭日月,千秋俎豆在人間。」「萬古著綱常,海邦砥柱;千年存俎豆,帝德馨香。」 呂光浯的家和車庫就在關廟旁。原本簡單的車庫,因為以書法寫上了蘇軾(蘇東坡;宋代大文豪)的︿念奴嬌﹀,就成了下湖醒目的地景。 ︿念奴嬌﹀的內容如下:「大江東去,浪淘盡、千古風流人物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亂石崩雲,驚濤拍岸,捲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。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初嫁了。雄姿英發,羽扇綸巾,談笑間,強虜灰飛煙滅。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髮。人生如夢,一尊還酹江月。」蘇軾在詞中懷想的是風流倜儻、允文允武的周瑜。在正史上,他才是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。 呂光浯把︿念奴嬌﹀寫在車庫的牆上,就是為了與關廟相為映襯。他表示,車庫的︿念奴嬌﹀已經改寫過三次。第一次是用毛筆寫就,褪去後改用油漆;再褪去之後,適逢關廟整修,匠師夜來與他小酌二、三杯,一時興起,便在車庫上畫了以藍、白、紅、灰數色組成的書卷,於是他又把︿念奴嬌﹀重寫了一次。 金門縣長李炷烽也是書法藝術的愛好者,曾在︿念奴嬌﹀壁前佇足良久。後來,呂光浯還應李炷烽之邀,重寫各處的花崗石村名碑(地名牌)。 金門各地的村名碑,原是由臺灣各地的書法家所寫,但因為刻鑿時,沒有將尺寸放大,被譏為「八哥騎牛背」。經呂光浯與金門本地的書法家重寫重刻之後,一些景觀專家,已把它們當成金門重要的特色。其中,由呂光浯負責的有山外、沙美、前埔、東山、南雄:::等。 呂光浯的書法是由伯父呂應盼啟蒙的;呂應盼的書法與陽翟陳金木高下只在伯仲間;陳金木曾為會山寺寫過對聯。 小時候,呂光浯隨著呂應盼描描寫寫,玩樂的性質居多。後來到物資處工作,因為是戰地政務時代,上班就像當兵一樣,沒有自由,加上擔心家中懷孕又體弱的妻子,日子相當苦悶,只好在工作之餘,用書法做為精神上的慰藉。 後來,他的工作地點改到新湖漁港,更是日日以海水為洗筆缸和洗硯池。有一副他最喜歡的對聯正好可以呼應當時情景:「池邊洗硯魚吞墨,松下煎茶鶴避煙。」(對聯的原作者為清代詩書畫俱佳的才子鄭板橋) 在漁港時期,當代金門美術家吳鼎仁、唐敏達、陳添財等,常常聚在一起;金門美術學會的發起,就是在某次聚會中被提出來的。 呂光浯表示,中國的書法,練一年半載或許會有小成,但若不積二三十年的努力,就不為功。當年,他遇到瓶頸時,金門高中的薛德進老師曾介紹他讀潘伯英的︽書論︾,開始接觸了「提頓導送」等技巧;他從理論去印證實務,內功外功都有了增長,才領略到苦盡甘來的滋味。 早期,金門人練書法總是顏真卿、柳公權。顏體的特色是「剛毅雄峙,體嚴法備」;「放而不流,拘而不拙」。柳體的特色則是承襲顏體,再加以「遒勁豐潤」。 眼界漸開之後,呂光浯喜歡的書法家則有黃庭堅、王鐸、何紹基等。何紹基是清代的書法家,他日課五百字,字大如碗,作品的特色是「沈雄峭拔」,行書如「天女散花」;篆隸則入神化境界。黃庭堅的詩與蘇軾並稱「蘇黃」,在書法上則以「飢鷹渴驥」自命,字的特色是「圓勁飛動」、「字中有筆」。王鐸是明代書家,特色為「險勁沈著」;王鐸有一段名言:「書法之始也,難以入帖,繼也難以出帖。」 呂光浯沈浸在書法已經幾十年,精益求精,樂此不疲;不過,對於大環境中,書法藝術的日漸式微,心中卻不能無慨。他在一本書中讀到:日本人對書法的崇敬,可說是舉世無雙。日本人把書法稱為書道,全國有一千六百萬的書法人口,軍事家、政治家、企業家都普遍地愛好書法。關於書法的雜誌,則多達二百多種! 呂光浯認為金門人、中國人,對自己的藝術應該大加提倡,不應該讓日本人專美於前。 車庫大書︿念奴嬌﹀,遙想周瑜鏖赤壁;「霞湖」題柱頌帝君,緬懷關羽揚忠義。在下湖,呂光浯透過書法,把歷史人物的忠義智謀傳達給世人;他想傳達的,還有復興書法風氣的期盼。 書法的波磔點畫,並非雕蟲小技,它是藝術的表現,也是學識的累積,更是意志力的鍛練。他表示,學書法並不是一蹴可幾的,必須努力臨帖,用心體會,才能漸入佳境。

網路書法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