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

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------蘇東坡


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   大江東去,浪淘盡、千古風流人物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、三國周郎赤壁。亂石穿空,驚濤拍岸,捲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!   遙想公謹當年,小喬初嫁了,雄姿英發。羽扇綸巾,談笑間、檣櫓灰飛湮滅。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、早生華髮。人生如夢,一樽還酹江月。   這首詞寫的是甚麼呢?   洶湧奔騰的長江水,不停地向東流去啊!在悠遠的歷史中,不知道送走了多少英雄人物。舊時軍營的西邊,據傳說,就是三國時周瑜戰勝曹操的地方 ─ 赤壁磯。在那裏,陡峭的山崖,散亂地高高插入雲霄。洶湧的浪頭猛烈地拍擊著江岸。滔滔的江水,捲起了萬千層白色的浪花。在這地靈人傑的錦繡河山中,不知孕育出了多少英雄豪傑啊!   回想當年的周瑜,在小喬剛嫁給他時,那樣的英姿瀟灑,睿智不凡。赤壁之戰,他頭戴儒巾,從容地搖著羽扇。在一片談笑聲中,指揮水軍將曹營的萬艘軍艦燒為灰燼。   神遊於昔日三國的古戰場,止不住感歎自己這多愁善感的人,一生中的光陰都蹉跎掉了,如今早已頭髮斑白了。回想人世間所有的事,都是如夢似幻!唉,還是對著這明媚的江月灑一杯酒,把自己的滿腹豪情,與千古英靈分享吧!   清代詞論家徐(金九)說東坡詞「自有橫槊氣概,固是英雄本色」。而其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概的代表作,恐怕要推這首被譽為「千古絕唱」的「赤壁懷古」了。這首詞是北宋詞壇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,也是宋金十大曲中的第一首。它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七月。當時由於東坡以詩文諷喻朝廷所實施的新法,而被貶到黃州。這首詞是他生日那天,游赤壁磯所作的。詞中境界開闊,格局雄渾,氣魄宏大,筆力非凡,而最後一句「一樽還酹江月」在激昂中忽轉內斂,更引起後人的沉思。這首詞對於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,尤有發聾振聵的作用。   蘇東坡自到黃州之後,和百姓打成一片,很受愛戴。這首詞完成後,黃州百姓就廣為傳誦,並說這首詞是他應長江江神之約而寫的。傳說中的長江江神是個落第秀才,非常喜歡詩賦文章,聽說大才子蘇東坡到黃州來住了,心中非常高興,充滿了期待。到了東坡生日那天,大家正在赤壁磯頭吟詩唱和,熱鬧非凡時,江神就變成了一個白衣秀才來見東坡。一見面,江神激動非常,道出了萬千的仰慕之意,並請求能為他作一篇詩詞。東坡爽快地答應了,並約定內容以「長江」和「赤壁」為題,明日午時交卷,地點就在赤壁磯頭。可是東坡一回去,就把這事兒給忘得一乾二淨了,一直到了第九天,都沒有將詩詞送過去。   等到第十天的午時,這時正是晴空萬里呢!地方百姓忽然奔走相告,說長江漲潮了。只見江水掀起一片滔天巨浪,遮天蓋日般地湧來,一直衝到赤壁磯下。這時江邊的良田,一瞬間都變成了一片汪洋了。可是午時一過,江水又嘩啦嘩啦地退得乾乾淨淨,那些被淹沒的稻田又露出來了。神奇的事可大了,因為那些被淹沒的稻田和農作物,竟都絲毫無傷呢!從此之後,每天午時,江水都會準時漲到赤壁磯下,午時一過又按時退走。地方百姓的心中都很納悶,水災又不像水災,倒像是在傳達甚麼訊息呢!他們哪裡知道,這就是江神在要詩詞啊!   一晃一年過去了。第二年東坡生日時,也在赤壁磯頭宴客。這時高朋滿座,東坡意興風發。酒過三巡後,忽然江面捲起大浪,幾丈高的浪頭,猛烈地向赤壁磯撲面而來。東坡看著這風起雲湧的大好江山,憶起曾約定為一白衣秀才所作之詩文,立刻提筆一揮而就,就是這篇《念如嬌·赤壁懷古》。剛寫完時,正當大家正在擊節讚賞這篇作品的雄偉氣魄,忽然從江中躍出一條好大的魚,一口將那張寫著詞的紙銜住,隨即鑽回水中去了。緊接著「嘩嘩嘩嘩」,一瞬間水就退得乾乾淨淨了。   這一天東坡興致高昂喝醉了,夜晚就睡在宴客之處。到了半夜時,他作了一個夢,只見江神穿著紫袍玉帶來見東坡,對他說:「多謝學士以詞相贈,小神感激萬分。學士大作氣象萬千,豪邁雄渾,自當傳頌千古。小神無以為報,就把這床和枕頭送給學士吧!」說完作了一個長揖就走了。第二天清早,東坡醒來看見自己睡覺時用的床和枕頭,都變成石床和石枕了。   後來百姓為了紀念東坡,就在這裡蓋了一座亭閣,名為「醉仙亭」,把床和枕頭取名為「東坡床」和「東坡枕」。後人相傳,不管是誰,只要睡在「東坡床」和「東坡枕」上,就會夢見紫袍玉帶的江神,正在眉飛色舞的朗誦著東坡的名作《念如嬌·赤壁懷古》呢!   所以一篇好的詩文,不只會引來千古的知音共賞,連神也都是念念不忘、永久傳誦,讚歎不已呢!--資料來源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4/3/7/n480723.htm

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

楊慎--臨江仙賞析



【作者簡介】
楊慎(1488~1559) 明代文學家。字用修,號升庵。新都(今屬四川)人。少年時聰穎,11歲能詩,12歲擬作《古戰場文》、《過秦論》,人皆驚歎不已。入京作《黃葉》詩,為李東陽所讚賞。正德六年(1511),殿試第一,授翰林院修撰,是整個明代蜀中(四川)唯一的狀元。。預修「武宗實錄」,稟性剛直,每事必直書。武宗微行出居庸關,上疏抗諫。世宗繼位,任經筵講官。嘉靖三年(1524),眾臣因「議大禮」,違背世宗意願而受廷杖,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,居雲南30餘年,死於戍地。楊慎博聞廣識,《明史》本傳稱其著述之富,明代第一。
在蘇軾之後,詩詞文賦曲樣樣精通的作家真的除楊慎無二。更為難得的是,升庵除了文學創作,還致力於考論經史、詩文、書畫、哲學,以及研究訓詁、音韻、名物等雜項﹐數量很多,涉及面極廣,是當之無愧的學術創作全才。 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《二十一史彈詞》,敘三代至元及明末歷史,文筆暢達、語詞流利,廣為傳誦。在羅貫中《三國演義序》後面,毛綸、毛宗崗父子批註《三國》時加在小說最前面的一首詞,就是楊慎這首詞,因此後人誤以為這首詞是羅貫中所作的,實有澄清的必要。
【注釋】
(1) 淘盡:蕩滌一空。 漁樵:漁父和樵夫。
(2) 渚:水中的的小塊陸地。
(3) 濁 :不清澈;不乾淨。與「清」相對。濁酒:用糯米、 黃米等釀制的酒,較混濁。
【譯文】
滾滾長江向東流,不再回頭,
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,
爭什麼是與非、成功與失敗,
都是短暫不長久,
只有青山依然存在,
依然的日升日落。
江上白髮漁翁,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,
和朋友難得見了面,痛快的暢飲一杯酒,
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,
都成為下酒閒談的材料。
【解題】
《廿一史彈詞》原名《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》,十段分別為:總說、說三代、說秦漢、說三分兩晉、說南北史、說五胡亂華、說隋唐二代、說五代史、說宋遼金夏、說元史。內容相當統一,都是縱觀古人、反思歷史、發現歷史上的是非成敗,感慨轉眼成空。語言成就上,這十段詞也差距不大。
僅這組詠史詞,就足以奠定楊慎在詞壇上的地位。同時證明了,升庵並非偶有佳作,而是創作自成整體,有自我特色。
【賞析】
《臨江仙》「滾滾長江東逝水」一詞格調高遠,境界雄渾,是難得的佳作。
現析述如下:
(一) 氣勢豪邁
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是非成敗轉頭空。」此句甚為豪邁、悲壯,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、孤獨感,又含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澹泊、輕視。臨江豪邁的偉大功業的消逝,像滾滾長江一樣,洶湧東逝,不可抗拒,空留偉業。歷史給人的感受是濃厚、深沉的,不似單刀直入的快意,而似歷盡榮辱後的滄桑。
「青山依舊在」既像是對英雄偉業的映照,又像對其否定,但這些都不必深究,「幾度夕陽紅」,面對血紅的殘陽,歷史彷彿也凝固了。 (二) 意境高遠
在這凝固的歷史畫面上,白髮的漁夫、悠然的樵子,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。但「慣」字又表現出了莫名的孤獨與滄涼。「一壺濁酒喜相逢」使這份孤獨與滄涼有了一份安慰,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,給這首的詞的寧靜氣氛增加了幾份動感。
「濁酒」顯現出了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,其意本不在酒。在這些高山隱士心中,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資料,何足道哉!該詞豪放中有含蓄,高亢中有深沉。在感受滄涼悲壯的同時,又創造了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,詞中高遠意境就在這寧靜的氣氛中反射出來。
(三) 用詞氣度宏大、清麗自然
「長江」、「逝水」、「浪花」、「青山」、「夕陽」,信手拈來,寫造化之神、天工之偉、自然之力、歲月永恆,寥寥數字,道盡天地滄桑;「白髮」、「江渚」、「秋月」、「春風」、「濁酒」,隨意鋪陳,寫天道循環、人生無常、死生有數、離合皆有樂趣、成敗全是文章。 楊慎以古今滄桑入詩,以江山日月為畫,宇宙巨物、歷史功業作「談笑」之資、「濁酒」之佐,「是非」、「成敗」視為空空、拋諸度外,其淡漠間見深情大愛,無所謂抒發胸臆,文字飛渡古今,氣勢逼人。 其詞「形勢激迫」,「浪花」之飛濺、急湍、淘滅、滌蕩者,非沙泥魚蟲、岸壩堤防,實千古人生、無數豪傑,讀之令人擊節讚嘆。蘇軾《前後赤壁賦》,傷古今人事、世事變化之唯一歷史規律,僅為生死罷了;而歲月無情,千秋偉業轉瞬成空,唯逝水東流、無可撼動。此「激迫」處,一在時不我待,大浪淘沙,二在世事無常,轉瞬虛空,三在古往今來,報應不爽,青山之上,夕陽紅照,荒丘禿塚,英雄奈何?(四) 意韻深厚
夕陽之「紅」,不在夕陽而在乎「天道」之韻,天生萬物而生之、養之、觀之、隨之,既是「人事」,也是「天道」。濁酒之「濁」,不在酒在乎「人心」之韻,清濁無礙、淡泊如常,舊識相逢之則盡付笑談,酒能入詩化史,又可說是「人心」之入詩化史。漁樵白髮,「慣看秋月春風」,其旨亦不只是情趣,更是意韻。(五) 情意真摰而含蓄
此詞寫英雄氣、淡泊志、離別意、重逢喜、濁酒心,韻味摻雜而協然有序,字字非珠璣而勝珠璣,字字非寫情而情意充沛,此詩詞之「留白」(含蓄的寫法),令人回味無窮。






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

李白 — 清平調

清平調

三首之一
雲想衣裳花想容,春風拂檻露華濃。若非群玉山頭見,會向瑤臺月下逢。
三首之二
一枝紅豔露凝香,雲雨巫山枉斷腸。借問漢宮誰得似,可憐飛燕倚新妝。
三首之三
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。解釋春風無限恨,沈香亭北倚闌干。
註:清平調是楊貴妃要求唐明皇傳召李白到宮即席創作而成。創作之前,李不知是真醉還是借醉,先要楊貴妃與宰相高力士一個為他研墨磨硯,另一個為他鬆履脫襪,李才願意為清平調作詩填詞。之一概意:雲想變作貴妃的衣裳,花想變為貴妃的容貌。貴妃之美,如沈香亭畔春風輕拂下的帶露牡丹,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看到的西王母,定是只有在瑤台月下才能遇到的仙女。之二概意:貴妃之美,像一枝凝香帶露的紅豔牡丹,如楚王夢中與之交歡的巫山神女,讓楚王相思斷腸。貴妃之美,在漢宮中有誰能比呢?大概只有那剛剛才梳妝的可愛趙飛燕了。(環肥燕瘦:就是指楊貴妃玉環和漢成帝后趙飛燕,一肥一瘦,各勝擅場。)之三概意:名花和美人相映生輝,常得君王含笑相看。君王若要解除春風送來的無限煩惱,恐怕只能和貴妃在沈香亭北倚靠著欄杆,賞玩御花園的美景來解悶。
註解 : 傳說這是李白在長安時所作的詩 , 那一年皇宮沉香亭裡的牡丹盛開了 , 玄宗和楊貴妃一起     去賞花 , 玄宗要知名的樂師李龜年召李白進宮 , 進宮時的李白還酩酊大醉 , 玄宗就要人用冷水將他澆醒 . 於是李白就寫了三首 ( 清平調 ) 來歌詠 .
第一首 , 寫的是關於人
第二首 , 寫的是關於花
第三首 , 寫的是關於情

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

虞美人.李煜

春花秋月何時了,往事知多少。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。 雕闌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。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。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。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,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。那麼,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。 全詞以問起,以答結;由問天、問人而到自問,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、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,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,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。 誠然,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,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“雕欄玉砌”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。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,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: “春花秋月”人多以美好,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“了卻”;小樓“東風”帶來春天的資訊,卻反而引起作者“不堪回首”的嗟歎,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,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,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,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,是真切而又深刻的。 結句“一江春水向東流”,是以水喻愁的名句,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,無窮無盡。同它相比,劉禹錫的《竹枝調》“水流無限似儂愁”,稍嫌直率,而秦觀《江城子》“便作春江都是淚,流不盡,許多愁”,則又說得過盡,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。 可以說,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,在很大程度上,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,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,又抽象化: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——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,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——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,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情感。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,卻都可以具有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”那樣的外部形態。由於“形象往往大於思想”,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。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,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。“春花秋月”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,他劈頭怨問蒼天:年年春花開,歲歲秋月圓,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?一語讀來,令人不勝好奇。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,就不難理解了: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,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,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,今昔對比,徒生傷感。問天天不語,轉而自問,“往事知多少。”“往事”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,但是一切都已消逝,化為虛幻了。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,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?“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。”“東風”帶來春的訊息,卻引起詞人“不堪回首”的嗟歎,“亡國之音哀以思”,大抵只能如此吧。讓我們來想像:夜闌人靜,明月曉風,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,不由憑欄遠望,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,多少悽楚之情,湧上心頭,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滋味?“又”字包含了多少無奈、哀痛的感情!東風又入,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,還要繼續;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,歷盡苦痛折磨。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”是“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”的倒裝。“不堪回首”,但畢竟回首了。回首處“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”。想像中,故國的江山、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,只是物是人非,江山易主;懷想時,多少悲恨在其中。“只是”二字以歎惋的口氣,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。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。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,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,富有哲理意味,感慨深沉。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;三四兩句“又東風”和“故國不堪回首”對比;五六兩句“應猶在”和“改”對比。“又東風”、“應猶在”又呼應“何時了”;“不堪回首”、“朱顏改”又呼應“往事”。如此對比和回環,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。
2008-09-03 00:33:24 補充
最後,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,匯成了曠世名句“問君能有幾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以水喻愁,可謂“前有古人,後有來者”。劉禹錫《竹枝詞》“水流無限似儂愁”,秦觀《江城子•西城楊柳弄春柔》“便作春江都是淚,流不盡,許多愁”。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,或失之於直露,都沒有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”來得打動人心,所謂“真傷心人語”也。把愁思比作“一江春水”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。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,奔放傾瀉;又如春水不舍晝夜,無盡東流。
2008-09-03 00:34:06 補充
形式上,九個字平仄交替,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,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。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,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,合上書頁,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。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,意境深遠,感情真摯,結構精妙,語言清新;詞雖短小,餘味無窮。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:“唐五代之詞,有句而無篇。南宋名家之詞,有篇而無句。有篇有句,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。


劉禹鍚:《烏衣巷》

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

網路書法秀